洮南市2022---2026年示范村创建规划实施方案
洮乡振发[2022]27号
根据中共吉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开展千村示范创建百日攻坚通知》(吉农办[2021] 15号)部署,白城市乡村振兴局千村示范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基础上,我市计划2022--2025年创建70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示范村,推动村庄整体面貌、农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 2026 年进一步打造精品村。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统领,以更加精准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超长的力度、更加扎实的行动,力争202--2025年完成70个示范村创建任务; 2026 年在原有创建示范村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精品村,优中创优。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精准推进。遵循村庄分类布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提倡多样性,不搞千村一面。坚持数质并重,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将加快建设、集中整治、示范创建与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同步抓实抓好。
二是坚持点线结合,全面提升。以城区周边及乡(镇)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主要公路、资源分布等区域为辐射,以点串线、连线成片打造引领示范带、示范片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逐步延伸到全域整体创建。
三是坚持统筹资源,合力攻坚。坚持党政同责、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引导各级各类政策、资金、项目、社会帮扶资源向创建村倾斜集聚,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构建政府、社会、村级组织、村民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二、创建任务及标准
(一)创建任务
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乡风文明提升等方面按照“九有六无”创建标准、“五个全覆盖”、“示范村创建+”开展示范村创建。2022 年创建18个示范村:安定镇万宝山村、新兴村;车力乡兴发村、马站村、创业村;大通乡四海村、丰收村、长安村;二龙乡新政村;向阳街道兴隆山村、新村村;洮府街道桥南村、长龙村;黑水镇黑水村、新生村、旭日村、丰满村;蛟流河乡龙山村。2023年创建18个示范村:蛟流河乡五烈士村、志强村;永茂乡新胜村、永兴村、永丰村、二段村;瓦房镇兴盛村:胡力吐乡育林村、炭窑村;福顺镇幸福村、春华村、庆平村、庆茂村;聚宝乡丁家村、长久村、黑顶村;野马乡野马村、新明村。2024 年创建18个示范村:蛟流河乡蛟河村\山河村;大通乡富乐村、三富村、黄花村;洮府街道万福村、增胜村;向阳街道凤凰山村;二龙乡二龙村;福顺镇新德村、长岗村;车力乡宏图村、立业村;野马乡德惠村、双合村;永茂乡茂好村、引蛟村;瓦房镇悦来村。2025年创建16个示范村:胡力吐乡新起村、双庙村;万宝乡马鞍村、三义村;东升乡福民村、进步村、兴安村;那金镇保合村、太安村、益泉村、新农村;福顺镇幸福村、五家子村、草房村;安定镇明星村;聚宝乡四平村。2026年在原有创建示范村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精品村,优中创优。
(二)“九有六无”创建标准
1.有特色产业
(1)标准。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等富民产业,有条件村庄依托特色产业开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采摘垂钓、文化休闲、民宿旅游等富民项目,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2)相关解释。
①村级独立建设、合作建设或参与股份的产业项目良性运营,每年产生不低于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收益,辐射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②以村为单位,有50%以上的常住农户有自主经营的种植、养殖或加工等项目保障增收。
③有条件的村庄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田园观光、农耕体验、采摘垂钓、文化休闲、民宿旅游等采摘园、垂钓园、代种园项目,辐射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2.有村集体收入项目
(1)标准。村集体收入不低于10万元,并达到稳定可持续。
(2)相关解释。①主要指村集体通过产业收益等获取的经营收入和利用村集体资产(含册外地等)取得的租赁发包等总收入在5万元以上,收入项目稳定且可持续。
②上级转移支付性收入不计入村集体收入验收范畴。
3.有顺畅排水
(1)标准。街路两侧排水顺畅,易积水地段有排水沟(路边沟)等设施,沟内无垃圾、无积水。
(2)相关解释。村庄内易积水街路建有明沟、暗沟等排水设施,无明显破损,且整洁畅通。
4.有垃圾处理设施
(1)标准。自然屯主港路合理设置标准化垃圾箱(桶)。(2)相关解释。根据垃圾规模、收集容量和收储运模式等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封闭式垃圾箱(桶),外表干净整洁,周边无渗漏、无散落垃圾;设置位置不能影响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
5.有清洁环境
(1)标准。村庄内外道路、村部、学校及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沟塘河道、田间地头及林带等重点部位保持常态化清洁。村屯主街路院墙、栅栏、板杖或绿篱等整齐有序。
(2)相关解释。
①公共场所及重点部位除“标准”中提到的点位外,还包括集贸市场、公园、企事业单位以及宣传栏、标识牌、路灯、电线杆、健身器材、环卫设施等保持清洁,无破损、无污垢。②村屯主街路院墙、栅栏等整齐美观,无乱涂乱画乱挂、无塌陷歪斜破损等。③村屯主街路以绿篱作院墙的,整体美观且无断档。
6.有整洁院落
(1)标准。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干净整洁,院落农机具、储粮仓等摆放有序,无规模养殖,畜禽实行圈养。
(2)相关解释。①院门整洁美观,无倾斜破损。②房屋外墙整洁,无乱挂乱画。③院落内农机具、水缸、酱缸等生产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有序,无乱堆乱放。④“无规模养殖”标准参照《吉林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执行。⑤散养畜禽实行圈养,粪污日产日清。
7.有干净居室
(1)标准。室内家居整洁美观、窗明几净,墙壁粉刷干净,家具器物摆放整齐,无尘土杂物。
(2)相关解释。①门窗、玻璃、窗台、 灶台等整洁干净,生活物品无明显污渍和异味。②室内地面于净整洁。③墙面和顶棚无明显掉落破损。④家具、家电等设施外表无积尘。⑤厨房、室内厕所无明显异味。
8.有绿化美化亮化
标准。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等植树造绿、整齐美观。具备条件的村庄建有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景观景点及主街主路有亮化设施。
9.有长效机制
(1)标准。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常态化管理维护机制、队伍和投入保障。
(2)相关解释。①建有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管护、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巡查等相关制度;②建有专职保洁队伍,根据作业半径等合理配置保洁员,清扫保洁覆盖面达到100%,垃圾清运率达到100%;③县级建有示范村制度化投入机制,每村不少于5万元/年(中、省专项资金除外)。
10.无卫生乱象
(1)标准。村庄内无垃圾乱丢乱扔、柴草杂物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牲畜乱栓乱拉、粪污随地排放等现象.村庄及周边无较大面积黑臭水体。
(2)相关解释。较大面积指2000平方米以上。
11.无路面破损
(1)标准。50户以上自然屯通硬化路率100%,屯内主巷路通硬化路率达85%以上。
(2)相关解释。①50户均指常住农户。②硬化路面指沥青、水泥、砖铺、混凝土预制块等路面形式。③路面单体不能有超过1平方米的坑洼、3平方米以上的破损。
12.无不安全住房
(1)标准。新建住房符合规划和农房建设技术标准,列入年度危房改造计划的全部完成。
(2)相关解释。农村新建住房符合《吉林省村庄规划》和《吉林省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导则》。
13.无私搭乱建
(1)标准。村庄内违规建设及废弃的仓房、圈舍、厕所、棚架、院墙、残垣断壁等应拆尽拆。
(2)相关解释.村内无违章、违法建筑和影响村容村貌的废弃的仓房、圈舍、厕所、棚架、院墙、残垣断壁等。
14.无不良习俗
标准。推进移风易俗,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基本无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非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
15.无规模性致贫返贫现象
(1)标准。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健全完善。
(2)相关解释。①建有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集中排查;③监测对象为全体农户;④除突发意外或重大灾害外,不能有一例致贫返贫。
(三)“五个全覆盖”要求
分年度完成村庄规划全覆盖、十户一组全覆盖、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全覆盖、爱心超市全覆盖、文化小广场农家书屋全覆盖。
(四)“示范村创建+”
持续集聚示范创建合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集聚相关部门合力,在“千村示范”创建村中打造一批具有单项或多项行业领域重点工作引领的示范村。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资源向创建村集聚,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社会参与度。
三、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把示范村创建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结合乡村振兴整体工作部署,建立市级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农村工作专班统筹示范村创建工作,督促推动工作任务落实。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示范村创建工作给予政策倾斜。各包保部门要力所能及,对包保的创建村提供人、财、物力支持。建立乡(镇)、村两级指挥长制度,乡(镇)党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创建村村书记要投入足够精力常态化抓示范村创建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强化清单管理。由市级统筹组织,对标对表创建标准,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逐村建立短板弱项清单,对应列出创建工作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挂图作战。
(三)强化资金支持。要保障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证中央和省衔接推进千村示范奖补资金用于示范村创建;要安排涉农整合资金向示范村创建倾斜;强化村集体投入、协调包保部门和社会帮扶力量,统筹用于示范村创建任务。另外,充分考虑财力可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创建提升重点,防止加重村级债务。
(四)强化督导检查。要将千村示范创建作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通报。各有关方面要组织人员力量,不定期开展现场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跟踪督办、清单销号。市乡村振兴局依据创建标准,牵头组织示范村创建工作的核查验收。
(五)强化激励引导。坚持创建与保持并重,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形成长效机制。落实“五个全覆盖”,即:全覆盖编制创建村规划;全覆盖发挥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载体作用;全覆盖“十户一组”网格化治理机制,每十户选一户有带动能力的作为组长,带动参与;全覆盖积极探索实施“爱心公益超市”等积分管理方式,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市妇联要发挥“半边天”作用,全覆盖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农民群众,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
洮南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10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